close

 潛水的由來

潛水最早是為了進行水下查勘、打撈、修理和水下工程等作業,而在攜帶或不攜帶專業工具的情況下進入水面以下的活動。之後潛水逐漸發展成為一項以在水下活動為主要內容,從而達到鍛鍊身體、休閑娛樂為目的的休閑運動,廣為大眾所喜愛。早在2800年前,美索不達文化全盛時期,阿茲里亞帝國的軍隊用羊皮袋充氣,由水中攻擊敵軍,這也許就是潛水的老祖宗了。距今1700年前的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中,就已經有了海邊漁夫在海里潛水捕魚的場面描寫。到了1720年,一個英國人利用一隻訂做的木桶潛到水下20公尺深的地方成功地進行海底打撈。

水面供氣潛水裝備

職業潛水的前身,則要算160年前英國的郭蒙貝西發明的從水上接幫浦運送空氣的機械潛水,也就是頭盔式潛水。這種潛水於1854年首次在日本出現。1924年開始使用玻璃做潛水鏡,並利用幫浦從水面上吸取空氣的「面罩式潛水器」,這是水肺潛水器材的前身。就在這年日本人使用面罩式潛水器潛入地中海底70公尺,成功的撈起沉船八阪號內的金塊,震驚了全世界。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了一種特殊軍事用的「空氣罩潛水器」,採用的是密閉循環式,並有空氣瓶的裝置。二戰末期,法國開發了開放式「空氣潛水器」,1945年前後這種潛水器在歐美非常流行。近幾年來由於潛水器材的進步,帶動潛水運動蓬勃發展,投身於潛水和喜歡潛水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

潛水鐘

潛水的好處不僅在於水中的奇異世界給人的精神帶來的巨大享受,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並改善人體的心肺功能,在美國及日本,潛水運動甚至被作為一種治療癌症的輔助手段;據科學論證,水對人體的均衡壓力有助於血液循環,水長時間的吸氧可以有效地殺死癌細胞,並抑制癌細胞的擴散。

潛水 - 技術要領

潛水的必要學習:包括呼吸管和調節器的使用方法,水面休息方法,緊急情況處理等等。入水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自己親自檢查裝備功能是否正常,同伴間再相互檢查一遍。
入水的姿勢:正面直立入水-水深需在1.5米以上,雙腳前後開立,一手按住面鏡,並將所有管線移至胸前,另一隻手拉住BCD下緣。背滾式入水-面向裏坐於船緣上,腿伸直一手按住面鏡,並將所有管線移至胸前,另一隻手護住後腦勺向後仰入水。正面坐姿入水-初學者使用,用於水面與岸邊落差不大,且浪況較平坦時。側身入水-在岸上滾身入水,適合落差不大時。

自由潛水

        下潛:B.C.法(BC又稱BCD,BCJ,中文浮力補償裝置器)-使用調節器,配合配重帶,頭上腳下的潛降,須注意耳壓平衡。不用B.C.法-頭下腳上,靠踢動蛙鞋達到下潛。上升:將上升速度控制在每分鐘9米以內,最大上升速率不超過每分鐘18米,簡單說就是不要超過自己呼出的氣泡的上升速度;不要憋氣上升,上升時抬頭看水面,可以伸出右手指定方向,注意四周,身體緩緩自轉。

浮潛

       浮潛和水肺潛水的差別:水肺潛水scuba diving是指潛水者背負氣瓶,藉瓶內的壓縮空氣呼吸。浮潛skin diving,或snokeling diving(呼吸管潛水),是在水面和淺水中進行。憋氣下潛是屬於自由潛水範疇。
       

       水肺潛水的規則:遵循潛伴制度,如有教練或領隊帶領,記得跟好。

       落單時的應對: 保持鎮靜,原地浮上幾米,尋找同伴;找不到時就浮出水面,注意觀察氣泡。超過十分鐘,仍無同伴的蹤跡,應回到入水點等待。

       通用手勢:確實清楚各項通用手勢運用。

潛水 - 專業術語

 

浮潛 

浮潛

分為只浮在水面不潛入水中的活動稱為"浮遊",而以憋住呼吸期間潛入水中的潛水活動稱為"自由潛水"。

給氣潛水 

頭罩式潛水

所謂"給氣潛水",潛水者在潛水期間能得到氣體的供應,其也可分為兩大類,一為"自給氣潛水"、一為"供氣潛水"。
供氣潛水,是潛水者在水下活動期間,依靠一條送氣管從水面將空氣輸送給潛者使用,也稱作"水面供氣潛水",近幾年來世界各個有名的度假海岸區域,都有這種水面供氣潛水活動供遊客體驗水中世界。

水肺潛水 

潛水 水肺潛水

為了能較長時間地在水下連續潛水,人們要攜帶填充了壓縮空氣的氣瓶潛入水裡,這種方式就是水肺潛水。
此時,潛水者吸的是氣瓶內的空氣。常有人誤以為潛水者攜帶的這種氣瓶為氧氣瓶,其實這種認識不對。
水肺潛水可以讓你隨心所欲地在水中悠遊,不過在有限的空氣使用完畢之前或是免減壓時間到達前就要浮出水面了。

延伸閱讀
潛水新手較容易犯的幾項錯誤
潛水安全停留為什麼是5米3分鐘?
arrow
arrow

    水行俠潛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